ZenPhonicFlow 是一個自創詞,由三個核心概念組合而成:
從時間線的角度來理解,Zen 代表歷史與傳承,Flow 象徵當下與未來,而 Phonic,以本能穿梭於時空,從過往瞻望明天。
從多重學科的觀點來看,Zen 指向哲學,Flow 對應心理學,而 Phonic,源於人類生物機體,透過多元藝術屬性,搭建感知的連結。
從文化視角來詮釋,Zen 承載東方思想,Flow 植根於西方心理,而 Phonic,作為共通的人類語言,為兩端搭建橋樑,閑庭漫步於心靈世界。
聲音,是我們最早接觸這個世界的方式——從心跳的節奏,到母親的搖籃曲。
它用歌詞註釋情緒,以旋律與和聲構築結構,再由樂器的音色交織成色彩,繪製出一幅融合知性與感性的藍圖。
這樣的演變,難道不是從直覺到理性、從情緒到行為、從微觀到宏觀、從內在到外在的哲學歷程嗎?
聲響哲學(Sonic Philosophy) 並非將音樂視為文化現象,而是從對聲音的深層體驗出發,將聲音視為流動、事件與效應的存在(Cox, n.d.)。
當尼采(Nietzsche)還未在哲學上著書立傳時,他正在演奏貝多芬與舒曼,也在創作自己的音樂。
他將音樂比喻為酒神 Dionysus ——一種令人忘卻自我、通向外部超我力量的狂喜體驗,並曾深深讚賞叔本華(Schopenhauer)對音樂的表述,認為音樂能穿透萬象、直指存在的本體。
對於叔本華與尼采而言,他們關注的並非「音樂的形上學」(metaphysics of music)——即以哲學的方式來分析音樂;而是「形上學音樂」(musical metaphysics)——即以音樂作為理解世界本質的方式。
這兩者之間的對比,就如同「音樂的哲學」與「哲學的音樂」一樣,揭示了思維出發點的根本差異。
而這,正是 ZenPhonicFlow 的核心主張:聲音不只是媒介,而是哲思的入口。
在《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》中,叔本華寫道:
「音樂……是對世間所有物理存在,所表達出的形上學內容。…… 它是萬象的開端,亦或萬物之心。」
——引自:Arthur Schopenhauer,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, Volume I, trans. E.F.J. Payne (New York: Dover, 1969), pp. 262–263;尼采於《悲劇的誕生》第16頁引用此段。
這樣的觀點由當代聲音理論家 Christoph Cox 所延續並冠名為「聲響哲學」。他主張聲音不只是知覺的對象,而是一種構成現實、思維與存在的方式。
在這樣的視野下,音樂既是藝術,也是一種思想的實踐。它是介於世界與意識之間的共鳴回聲,是一種以聽覺為核心的存在哲學。
ZenPhonicFlow 是一種哲學:用思考探索未知,開啟認知的旅程。
ZenPhonicFlow 是一種心理學:以哲學的方式探索,用科學的方法驗證。
ZenPhonicFlow 是一種藝術:將靈感用作品表達,用影音再現人生。
它代表著:
透過音樂與聲響,喚醒禪意中的覺知與內省,讓科學與藝術的交融——為思考提供深度,為探索指引方向。
如果一邊是過去,一邊是未來,你——準備好踏上這座由聲音搭建的橋樑,走向屬於你的心流嗎?
在讀心理學博士 / YT handle: @ZenPhonicFlow-雲空間